化,是評估其測量性能的關鍵參數。簡單來說,靈敏度越高,儀器對微弱磁通量變化的 “感知能力" 越強,越能分辨出微小的磁信號差異。
從物理原理和工程應用角度,磁電式磁通計的靈敏度通常有兩種核心定義方式,需結合測量場景理解:
磁通量靈敏度(Φ?)
指磁通計指針(或顯示系統)產生單位滿偏偏轉(或單位輸出信號,如 1 格、1mV)時,所需輸入的最小磁通量變化量,單位為 “韋伯 / 格(Wb / 格)" 或 “韋伯 / 毫伏(Wb/mV)"。
例如:若某磁通計靈敏度為 1×10?? Wb / 格,意味著輸入 1×10??韋伯的磁通量變化時,指針會偏轉 1 格;該數值越小,靈敏度越高(微小磁通量即可驅動指針偏轉)。
磁鏈靈敏度(Ψ?)
實際測量中,磁通量常與線圈匝數(N)關聯(磁鏈 Ψ = N×Φ),因此靈敏度也常用 “磁鏈" 衡量,指產生單位偏轉所需的最小磁鏈變化量,單位為 “韋伯?匝 / 格(Wb?turn / 格)"。
例如:線圈匝數 N=100 匝時,若磁鏈靈敏度為 1×10?? Wb?turn / 格,等效磁通量靈敏度為 1×10?? Wb / 格(即 1×10?? ÷ 100)。
磁電式磁通計的核心是磁電式表頭(由yong久磁鐵、可動線圈、游絲等組成),其靈敏度的本質是:
可動線圈在磁場中因磁通量變化產生感應電流,電流與磁場相互作用產生電磁力矩,驅動線圈(及指針)偏轉;同時游絲產生反作用力矩,最終使指針穩定在某一位置。
靈敏度的高低,本質是 **“電磁力矩對磁通量變化的響應強度" 與 “游絲反作用力矩的抑制強度" 的比值 **—— 比值越大,微小磁通量變化就能產生更明顯的指針偏轉,靈敏度越高。
靈敏度并非固定值,受儀器結構和外部條件影響,主要因素包括:
表頭結構參數:yong久磁鐵的磁場強度(B)越強、可動線圈的匝數(N)越多、線圈面積(S)越大,電磁力矩對磁通量變化的響應越靈敏;游絲的勁度系數(k)越小(反作用力矩越弱),靈敏度越高。
外接電路電阻:磁通計通常需外接測量線圈,外接電阻(包括線圈電阻和引線電阻)增大時,感應電流減小,電磁力矩減弱,靈敏度會降低(因此校準和使用時需固定外接電阻,避免影響靈敏度)。
環境干擾:外界磁場(如地磁場、附近電器的磁場)會抵消表頭內部磁場,降低有效電磁力矩,導致靈敏度下降;溫度變化會改變游絲勁度系數和線圈電阻,也會間接影響靈敏度。
靈敏度直接決定了磁通計的測量下限和分辨能力:
因此,在選擇和使用磁電式磁通計時,需先明確測量對象的磁通量范圍,匹配對應的靈敏度指標,避免因靈敏度不足導致測量誤差或無法測量